在我們日常生活中,眼鏡、相機鏡頭、顯微鏡、望遠鏡等都離不開光學玻璃。這些玻璃不僅要透明,還要具備高的光學均勻性。然而,即使外觀無瑕的玻璃,內部也可能隱藏著“壓力”——這就是所謂的“殘余應力”。這種應力雖看不見,卻會嚴重影響光學性能,因此必須進行精確測量和控制。本文將帶您了解光學玻璃應力測量的基本知識。
什么是光學玻璃中的應力?
光學玻璃在制造過程中(如熔煉、成型、退火等),由于溫度變化不均勻或外部約束,內部會產生不均勻的分子排列,導致部分區域被拉伸或壓縮,形成“殘余應力”。這種應力會改變玻璃的折射率,造成光通過時發生偏折或雙折射,導致成像模糊、色差增加,甚至使玻璃在使用中突然破裂。
為什么需要測量應力?
高精度光學系統對玻璃的光學均勻性要求高。例如,航天望遠鏡的鏡片如果存在應力,可能導致圖像失真,影響科學觀測。此外,應力還會降低玻璃的機械強度和熱穩定性。因此,在光學玻璃生產、加工和質檢過程中,測量并消除應力是關鍵環節。
常見的應力測量方法
目前,常用且非破壞性的測量方法是偏振光法,也叫“光彈法”。
其基本原理是:當光通過存在應力的透明材料時,材料會表現出“雙折射”現象——即一束光分裂成兩束,沿不同方向傳播,且速度不同,從而產生光程差。這種光程差與應力大小成正比。
測量時,將玻璃樣品置于兩片偏振片之間(稱為偏光儀或應力儀)。光源發出的光先通過第一片偏振片變成偏振光,進入玻璃。如果玻璃內部有應力,偏振光會被分解為兩束振動方向相互垂直的光,它們在玻璃中傳播速度不同,出射時產生相位差。再通過第二片偏振片后,這兩束光發生干涉,形成明暗相間的條紋或彩色圖案。
通過觀察這些干涉條紋的形狀、數量和顏色,專業人員可以判斷應力的分布情況。條紋越密集或顏色越豐富,說明應力越大。配合標準波長板和標尺,還能定量計算出應力值。
應力的等級與標準
根據國家標準(如中國的GB/T 7962.18),光學玻璃的應力通常分為幾個等級,如:
一級應力:幾乎無應力,適用于高精度光學系統。
二級應力:輕微應力,適用于一般光學儀器。
三級及以上:應力較大,可能影響使用,需謹慎選用。
檢測時,通常以“最大光程差”(單位:nm)來表示應力大小,數值越小越好。
實際應用中的注意事項
在測量時,樣品的表面清潔度、厚度、溫度以及儀器的校準都會影響結果。因此,測量需在恒溫、無振動的環境中進行。對于曲面鏡片或復雜形狀的光學元件,還需借助專用夾具或三維應力分析儀。
總結
光學玻璃的“內在壓力”雖不可見,卻至關重要。通過偏振光法等科學手段,我們可以“看透”玻璃內部的應力分布,確保其光學性能達標。這不僅保障了各類光學儀器的成像質量,也提升了產品的安全性和使用壽命。從實驗室到生產線,應力測量是連接材料科學與光學工程的重要橋梁。
掌握這些基礎知識,有助于我們更深入地理解光學制造的精密與嚴謹。下次當你透過清晰的鏡頭看世界時,不妨想一想:這背后,也有“應力測量”的一份功勞。